馬路上學生裝扮的“少年”、十字路口處穿著騎行裝備的“驢友”、地鐵附近差錢買票的“游客”……如今,街頭求助屢見不鮮,常有騙子夾雜其中,讓人真假難辨,幫助吧,有時候不僅損失的是錢財,不幫助,又怕傷害了真正有困難的人,那么,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要不要幫助?如何幫助?
典型案例一 乞討“少年”
市民馬小姐在下班搭乘地鐵回家時,碰到一個身穿校服的少年舉著木板,木板上寫著自己因父母重病,家境困難無法繼續(xù)學業(yè),希望好心人能伸出援助之手。馬小姐一時動了惻隱之心,拿出50元給他,并詢問少年是否需要幫助,可以幫他聯(lián)系媒體、政府救助機構,少年一邊說不想麻煩大家,一邊迅速下了地鐵,掉頭就跑,馬小姐這才意識到自己被騙。
警方分析:這類行乞的人通常年齡不大,他們大多身穿“校服”,有的還會佩戴眼鏡,顯得特別“學生氣”。
典型案例二 落難“驢友”
市民劉先生開車等紅燈時,看到6名“驢友”騎行裝扮搶眼,自行車上裝載著一堆行李,6人分成兩隊,站在左右兩邊人行橫道舉牌討錢,每個人臉上似乎都風塵仆仆,手頭寫有“騎行千里水盡糧絕 求幫幾十元吃飯錢”等等字樣,“驢友”中大部分人低著頭或帶著面罩,看到有人拍照還舉手遮臉,種種表現(xiàn)讓劉先生覺得這些人是博同情騙錢,在撥打110后,民警的出現(xiàn)也證實了劉先生的猜測。民警稱這些“驢友”是“老面孔”了,當月已第三次見到他們。
警方分析:部分自稱“落難驢友”身上裝備都是嶄新的,其實這都是他們找借口乞討的道具。
典型案例三 差錢買票的“游客”
“我的錢包丟了,要回天津,沒錢買票了,能幫幫我嗎?”地鐵里,一個戴著眼鏡、一身黑衣的年輕人拉住了剛剛到站的張小姐,幾番交談之后,眼鏡男表示自己遇到了困難,錢包丟了,想請張小姐幫忙借錢買票,并提議互相加微信,以便自己回到家后可以立即把錢還給張小姐,張小姐不假思索地借了50元錢給對方,之后,誰知等來的不是借出的50元錢,而是被眼鏡男拉黑,張小姐方知上當受騙。
警方分析:遇到這樣的事,我們不妨試想,借錢者既然有手機,為什么不第一時間與親友聯(lián)系,非要向陌生人求助呢?
除了上述典型案例外,警方分析,臨近年底,街頭上還會出現(xiàn)更多行行色色的“行乞者”,他們會通過變裝、易容、扮演各種角色,利用人們的愛心,從而達到自己不勞而獲的目的。警方在此支招,提醒市民們注意甄別,別再輕易被人消費了你的“愛心”。
警方支招
1、看行乞地點。比如行乞者是在需要收費的公共場所行乞,你一定不要給。因為如果他們真沒錢,怎么會有錢支付費用進入這些場所。
2、看行乞原因。行乞者要錢的原因如果只是錢包被偷,需要別人資助回家路費或飯錢,他完全可以通過報警求助,或者打電話聯(lián)系家里人幫助解決困難。
3、看行乞情景。當行乞者說自己的悲慘遭遇時,你可以表示自己為了給他更多的幫助,需要留下他的聯(lián)系方式,或幫他聯(lián)系救助站、報警等等,如果他們見此猶猶豫豫,神色晃張,證明他們說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假的。
4、看表演破綻。有的行乞者是團伙作案,他們分工合作,有的扮演有同情心的“路人”,有的扮演遇到困難的需要救助對象,凡事多留一個心眼,看看故意插話的“路人”,為什么自己沒有伸出援手,而是非讓你伸出援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