搬遷石庫門罩。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本網(wǎng)訊 “慢一點,慢一點放!”6月17日,當看到徐誦明故居54號石庫門罩被穩(wěn)穩(wěn)當當放在倉庫里,包括新昌縣文管辦副主任趙菊芹在內(nèi)的工作人員都松了一口氣。這是新昌縣文物部門首次嘗試對重達1.9噸的石庫門罩進行整體遷移,這樣的古建筑保護做法在紹興也是首次。
徐誦明是我國著名的醫(yī)學教育家和病理學家。1890年,徐誦明出生在新昌岙橋里一個老臺門里。這是一座建于清光緒年間的三合院,白墻黑瓦,保存完好。
去年4月,新昌啟動岙橋里舊城區(qū)改建工程。因改建需要,位于岙橋里的7座老臺門無法實施原址保護,按照“尊重歷史文化、還原歷史文化”的理念,新昌決定對老臺門進行整體遷移,在里江北歷史文化街區(qū)復建7座老建筑。
按照以往“原狀遷移,異地保護”的經(jīng)驗,施工單位會對老建筑進行逐層拆卸,將所有拆下的物件標注編號,方便重建。但面對徐誦明故居54號石庫門罩時,大家希望嘗試另一種方案。
“這民居的石庫門罩特別漂亮,磚雕細致,水墨畫保存完好!壁w菊芹告訴記者,石庫門罩上的水墨畫清新典雅,筆畫簡練,人物形象生動,且保存完整,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。若按以往先拓片后分拆的方式,水墨畫將被毀壞,不可恢復。
能否找到一種整體遷移石庫門罩的方法?趙菊芹的想法得到了建設單位新昌縣城投集團的支持。“如果能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,多花點錢或者時間又何妨。”城投集團負責人的表態(tài)讓施工方紹興市園林建設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園林公司)有足夠的時間做方案。
制訂方案時,徐誦明故居的其他構(gòu)件遷移工作啟動,于5月底完成拆卸,只留下石庫門罩在內(nèi)的一小片院墻。
經(jīng)過幾個部門的聯(lián)合勘察和商討,制定了以石額枋以上部位為整體的遷移方案。6月初,新昌縣文管辦和該縣城投集團帶著方案找到了省、市文物部門的專家對方案進行反復認證,之后再根據(jù)專家的意見對方案進行調(diào)整完善。
根據(jù)遷移方案,園林公司首先制作了與門帽最大尺寸處為準的長方形木模架,對石庫門罩進行固定,木板與門帽實體間的空隙放置塑料隔離膜,注射發(fā)泡劑填充空隙,使整個木模內(nèi)密封密實。最后,用吊機吊運石庫門罩。為了減輕車輛顛簸,有一段10米長的塘渣路面被壓實墊平。
6月17日,石庫門罩被順利運輸至文物倉庫中保存,屆時,徐誦明故居將在該縣里江北歷史文化街區(qū)重建。
作者:記者 俞穎穎 通訊員 鐘靚 編輯:黃靖芳
來源:紹興網(wǎng)-紹興日報